查看原文
其他

「评判」难道是一个脏字儿吗?

小巫艺术养育 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2024-10-15

作者丨小巫   图片丨来自网络


1

先讲两件真事儿


1

我的两位学员今年申请了一家比较火爆的私立学校,她们排了几年的队,却没有排上;而且,因为招生办通知得晚,也耽误了她们申请其他学校的机会。她们未免满腹郁闷和委屈,我恰好认识这家学校主事的老师之一,就私下替这两位妈妈反映了一下,尤其是她们感觉到不解的某些点。


本想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个合理的说法,没想到老师回了一句:“那是她们的评判!”恍惚间,我有了一种理屈词穷的赶脚。


2

我跟一位亲子沟通课程导师交流,就她的专业修为提出了一些诚恳的意见,为避免误会起见,我还画蛇添足地说明了一下:之所以这样讲,是因为从不同方向听到她的学员反馈,大家觉得她的专业储备不足、功力有待提升。我说自己“画蛇添足”,是因为把这段起因去除掉,我所说的一切也都是合情合理的。


没想到,从面谈到微信留言,我说了几十段话吧,而她却并没有从专业和教学的角度去回应我的主题,而是仅仅扔给我这么一段话:“我从来就不在乎来自于你这边的,不管是你的,还是你转达别人的对于我个人的评价。对我来说,那些都不是真正的沟通,只是想评判我而已,所以,就这样吧,我也没有太多兴趣就这个部分做沟通了。”


好家伙,专门传授沟通技巧的高级讲师,居然砰的一声重重地关上了沟通的大门,这算得上是“活久见”吧?



这两件事,加上在我的工作坊和课程里,遇见参加过某些沟通课程的学员,面对「评判」二字谈虎色变、如临大敌,于是发现:在某些圈子里,「评判」已经成了一个脏字儿,也成为拒绝理睬他人的正当理由。


我想,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,恐怕是因为有些人误解了什么是「评判」。


2

「评判」是个什么鬼?


鉴于大部分沟通课程都基于某个门派的心理学,而现代心理学也都是舶来品,那咱就甩个洋腔儿吧:这个词儿在英文里叫做judgment,评价、判断。

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我们醒着的时候,每时每刻都在做评判,否则我们在生活中寸步难行;没有「评判」这个活动,医生无法诊疗病人、科学家无法进行研究和发明、艺术家无法进行创作。而我们从事儿童教育和家长培训工作的人,当面对孩子的困境和家长的疑惑时,也需要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,判断问题出在哪里,从而切实地帮助到对方。


在我创立的『家庭联结力』工作坊里,学员通过助教的小品表演,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,来认识什么是「评判」,这个东东大致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:


第一种——这是什么?


我们十二个感官所接受的信号,都会让我们认出我们感知到的是什么:形状、大小、颜色、重量、压力、冷暖、距离、时间、音高、旋律、气味、味道、含义、意图,等等,等等。


举一个简单的例子,就拿两个人交谈来说,我需要具备判断的能力,能够识别出跟我说话的人是男人还是女人?TA多大年纪了?甚至TA头发的长度、穿了什么衣服、是否戴眼镜,等等特征,都是由于我具备评判能力才能够确认的(鲁道夫·史泰纳甚至将这种判断称为「结论」)。


进一步地,我需要具备判断的能力,来辨识对方说话的语气和含义,以及深层的感受、需求和意图,等等。


第二种——我对TA有什么感觉?


我们十二个感官接收的所有信号,都会在我们的内心引发评判:好/坏、喜欢/不喜欢、爱/恨、近融/离斥、赞同/反对、接纳/排斥 … 我们的感受、想法、愿望,一系列心魂活动,就在这两极之间,如钟摆一般晃动。我们平时大部分对人对事的反应,也来自于这一类评判。


一言以蔽之吧:无评判、不生活。评判是我们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
我们也可以看到,开篇那两个故事里的老师,都进行了两种评判:第一种,她们判定学员在进行评判;第二种,她们对此的态度是排斥。


3

为什么「评判」成了

妖魔鬼怪?


上边说的那两种评判,都有「出错」的风险。就像歌德说的,感官是可信的,不会带来虚幻和假象,但我们的理解却不一定可靠。有时候,我们会判断失误;有时候,我们会偏执于自己的评判,而看不见真相。


比如下边这幅图里,有16个圆,观察一下,看看你能不能一眼看见?

这样一个小小的看图游戏,也能让我们略微体会到:惯性思维有时会阻碍我们的视野和洞察力。那么大到人际交往与沟通,误解率就更高了。


因而,大部分教习沟通的课程,都会提倡我们hold住自己对人对事做评判、贴标签、下结论的冲动,保有敞开的胸怀,进行有效沟通,以达到真正的理解,达到心与心之间的和谐。


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头脑层面屏蔽「评判」、从感受层面排斥「评判」、从行为层面拒绝「评判」。恰恰相反,我们需要认可「评判」存在的必要性,需要看见并且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的评判,才能有效地转化它。


就像鲁道夫·史泰纳在解读亚美尼亚童话《花后的女儿》时所说,我们必须知道龙在哪里(我们的内心)、长的什么样子、具备什么样的力量,认可它的存在,甚至做它的仆人,完成它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,才能战胜/克服/驯化它(详情请见小巫养育学堂《童话的智慧》板块)


不认识龙,屠龙就是一句空谈;或者像叶公那样,真龙现身时,吓得抱头鼠窜。


评判不是问题,我们每个人都秉承着自己的价值体系在生活,只是我们需要知道,评判是属于我自己的,也许我们可以暂时放下自己的评判,听一听不同的声音,然后再来决定要不要容纳新的观点到我的价值体系里,要或者不要,都是我们自己。(语出自丽霞,小巫『艺术养育』课程黄埔七期学员,亲子讲师)


的确,评判一如感受,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内心活动。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:

①让评判控制我们甚至伤害我们(回避也是一种被控制);

②保有敞开的心怀,接纳自己的评判可能是失真的;同时,从内心评判中汲取力量,看到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。


而转化内在评判的惯性,也不是单凭头脑活动就可以了。惯性是隐藏在身体里的,我们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来转化之,也需要滋养我们的感官,以准确地理解身体接受的信号。在这方面,有很多实用的方法,比如不同种类的客观观察练习、愿力练习,再佐以运动游戏,都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打开身体、敏锐感官,从而打开心魂、打开头脑。


4

如何面对学员的

「评判」与「投射」?


作为讲师,我们须认识到:学员给予了我们莫大的信任和厚爱,这是一件礼物;学员支付了费用,这对双方来说是一种契约。讲师有义务满足学员对课程的合理期待,学员有权利对讲师的授课水平做出评判。


前边故事里的那位讲师,或许恼怒于学员没有直接来找她提意见。不过,我们须理解:当学员对讲师有负面评价时,往往没那么容易直接表达出来;在线下课程里,或许没有恰当的机会;在网络课程里,或许没有联络的渠道。即便有机会有渠道,大部分学员还是会有重重顾虑,他们要么担忧自己会冒犯/得罪老师,要么因为种种原因,对权威怀有心理障碍。在私底下议论,是相对安全的方式。


因而,除了在课程里直接征求意见之外,我也会委托主办方征集学员的反馈。隔了第三方,有些话就比较容易讲。而当听到有人对课程表达非议时,我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反思自己:人家说的是不是有道理?如果有,那真的太感谢这位非议者了,帮助我改进!

另外,讲师本身是否给人以温暖、敞开、接纳的感受,让学员真真切切感觉说真话不会遭雷劈,也影响了讲师和学员之间的动力关系。如果我们自行设定所谓“真正的沟通”标准,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一脚踢出门外还砰地一声关上大门,那谁还敢给我们提任何意见呢?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讲授真正的沟通呢?


我还想再提另外一个遭贬斥的字眼—「投射」。它跟「评判」一样,在某些圈子里沦落为一个脏字儿。“你对我的评判,都是你的投射!”这么一句话,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把对方所有的沟通努力打入冷宫,不予理睬。


当我们站在讲师这个位置上时,学员对我们有评判、有投射,都是正常现象。我们依然可以有两种选择:

①自恋地认定别人是在进行人身攻击,从而落入自己挖的坑里,言行不一、自己打脸;同时,把「评判」和「投射」作为挡箭牌,躲在后边拒绝面对真相,从而错失成长的机会;

②超越小我的玻璃心,看见所谓「评判」与「投射」背后隐藏的感受与需求,识别出上天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我们成长,以温暖和敞开的胸怀接受这份馈赠,并且进行沟通。

当我们对评判持有排斥和防御的态度时,或许可以自省一下,这个恐惧背后隐藏了什么?是对自己的评判?亦或是偏低的自我价值感?还是其他的什么?无论什么样的评判,即便是貌似恶意的人身攻击,都能促进我们成长,我们都可以抱着欣然面对的态度。


进一步的,作为讲师,当学员汇报孩子发出“你是个坏妈妈!我要打死你!”这种强烈的评判之声时,我们是教导父母们呵斥之:“你这些都是评判,不是真正的沟通!滚开!我不要跟你沟通!”还是鼓励父母们超越内心小我的反应(也是评判哦),认识到“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”,看到孩子当下的需求,倾听之、接纳之、理解之,并以身作则示范什么是良好的沟通?


行文至此,本篇主题已经论述完毕。此篇稿件经过几位朋友评审,有人说结尾感觉意犹未尽,或许读者此时想知道更多关于父母如何处理孩子情绪的具体操作,请点击下列链接参阅本公微相关文章:

妈妈,饭太烫了!

妈妈,我开始哭了哈!

倾听时,我们听对了吗?

道歉是父母的必修课

接纳孩子对父母的愤怒

要是孩子真能控制,就不会动手了

妈妈,同学们都压我身上!

从今天开始我坚决不再背英语!

妈妈,我今天打架了!

我要打死妈妈!

对孩子说“不”的时候,我们在坚持什么?

当女儿说“我觉得自己就是矮矬穷!

亲娘变后妈,甜甜圈坑娃

每一个行为都是一种沟通

每一天孩子都在呼唤“看见我!

孩子说“我不要去幼儿园”


跟着小巫学养育


01

线上课程



张德芬空间

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

获得小巫独家育儿秘诀



小巫养育学堂

长按二维码进入

小巫养育学堂平台

长按二维码进入

小巫养育学堂报名处



线下课程

02



点击标题进入相关课程

●小巫与你相约 @南宁7月5~7日 @北京7月12~14日




如果您有意在中国其他地区开展小巫老师的工作坊,请咨询静仪文化

朱静:13661686964(微信同)

添加微信好友时请注明“小巫工作坊”



— END —


更多阅读请点击

请丢掉话筒,用真声沟通!

观察自己实行早教的深层动机

当老天送我一个超级敏感高需求娃儿

小狐狸是怎样脱掉尾巴的

巫言慧语谈养育:关于“懂礼貌”和“守规则”

童话的智慧

妈妈,大便面面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面面了!

妈妈,饭太烫了!

为了孩子的学习,却疗愈了自己

无条件的爱,谁说我不配?

保护孩子,妈妈要有点儿霸气

在问“如何培养孩子的XXX”之前,先问问自己:我有资格“培养”谁吗?

美国华德福高中招收中国短期留学生

小巫谈养育:什么是孩子最大的需求?

应对AI挑战,做完整的人

家中三代北大学霸,可育儿秘笈,她只有这五个字

人还在课堂,家中的变化已经开始发生

面向人类未来的教育

在焦虑的环境中找到内心的定海神针

还有三百多篇精彩文章,请进入公微查看


微信平台博主

简介

关注小巫养育学堂

关注小巫微信公众号

小巫,美籍儿童教育专家,人智学者,两个孩子的妈妈;毕业于北京大学,美国Rutgers大学教育学硕士,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,清华大学特聘讲师;华德福学校联合发起人兼特约顾问;国际人智医学学士后培训(IPMT)项目发展顾问;开创『艺术养育』父母培训课程,创办『小巫养育学堂』网络课堂,创立『家庭联结力』亲子互动模式;著有《让孩子做主》《接纳孩子》《小巫教你讲故事》等十余本畅销书,累计销售上百万册;开发故事工作坊、想象力工作坊、儿童成长力工作坊、十二感官工作坊等系列课程,线上线下学员近百万人次;当选新浪教育首届“中国榜样家长”。


喜欢请点赞

爱看就打赏

原创是付出

稿费来捧场

因腾讯设置缘故,本微信公众号仅可关联两个个人微信号收取原创赞赏费用,因此本公号所有原创都关联到“小巫艺术养育”或“小巫养育学堂”微信号上,欢迎大家慷慨赞赏,所有费用皆会悉数交到原创作者手里!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!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小巫Weewitch艺术养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